2025年11月18日上午,正值上海商学院教育教学审核评估期间,艺术设计学院环境设计232班的上海市重点课程《商用展示空间设计》迎来一场别开生面的产学研融合实践。课程特邀行业专家于海峰先生开展题为《当策划遇上设计:展陈领域的实战应用案例解读》的专题讲座,将企业实战经验与课程教学深度融合,同时呼应我校新立项的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项目“数字孪生驱动的高校美育‘城市课堂’共同体构建研究”,探索美育资源向城市空间转化的新路径。

图为行业专家和师生合影
一、实战案例解析:展陈设计的技术迭代与叙事创新
讲座伊始,于海峰先生以“何为展陈”为切入点,围绕学生关注的行业前景、技能需求及AI技术应用展开讲解。他提出,现代展陈设计已从传统的空间布置升级为“叙事性体验构建”,需综合运用动线规划、声光电配合及数字技术工具。以上海大学1600㎡的AI科创教育展厅为例,他详细剖析了从关键词提炼、单动线设计到空间色彩搭配的全流程,并重点演示了AI技术在文物复原、数字人互动、虚拟教学等场景中的创新应用。
“一展一课”“跨学科融合”等模式,生动体现了展陈设计从静态展示向动态教育载体的转型。于海峰强调:“未来展陈的逻辑可借鉴电影叙事,通过情景化氛围营造与简洁有力的文案,实现知识传递与情感共鸣的双重目标。”

图为行业专家于海峰为环境设计 232班学生授课
二、课程与科研同频:数字孪生技术赋能“城市课堂”构建
本次讲座是上海市重点课程《商用展示空间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一环,也是课程负责人王启照老师承担的上海市社科专项“数字孪生驱动的高校美育‘城市课堂’共同体构建研究”的实践落地。项目聚焦文教结合资源转化,旨在通过数字孪生技术整合城市文化空间(如美术馆、公园、历史街区),构建虚实联动的美育实践平台。讲座中展示的AI技术应用案例,正是项目“技术-空间-育人”三元融合理念的具象化体现。
课程团队计划将展陈设计教学与数字孪生平台对接,未来学生可通过虚拟工坊模拟红色场馆策展、公园艺术装置设计等场景,实现“课堂学习-城市实践-技术验证”的闭环。这一模式不仅响应了审核评估对实践教学质量的考察要求,也为项目研究提供了实证基础。
三、评估与育人并重:以行业反馈为导向优化教学体系
在互动环节,学生就作品集准备、职场能力培养等方面提问。于海峰建议:“作品集需兼顾创意与落地细节,而持续学习能力是设计师的核心竞争力。”这一反馈与课程“产教融合”导向高度契合。课程组将结合行业建议,进一步强化学生技术应用与跨学科协作能力,并计划将优秀作业转化为数字孪生平台的美育资源模块,服务于上海“文教结合”资源库建设。

图为同学和行业专家互动交流
四、结语:从课堂到城市的美育创新链
本次讲座不仅是课程教学的一次升级,更是推动科研项目向实践转化的关键节点。通过行业专家导入前沿技术、课程教学对接城市资源、科研项目提供理论支撑,环境设计专业正逐步形成“课堂-城市-技术”三维互动的美育共同体。未来,随着数字孪生平台的落地与文教资源的深度整合,这一模式有望为长三角地区高校美育创新提供“上海商学院方案”。
撰稿:任睿莹、梁悦
摄影:方欣、范淑瑶、孙艺豪、李雨航
审核:储艳洁
责编:张曼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