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马克思主义学院积极整合资源,深入推进“大思政课”教学改革。5月20日,马克思主义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教研室,在奉浦校区1号楼227室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案例教学活动,旨在丰富思政课教学内容和形式,增强思政课程的亲和力和针对性,让学生更有获得感。
图为教学活动现场
教学活动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第十二章“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内容展开。首先,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张冰进行导课,她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出发,引导学生思考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三个重要问题:为什么要突出强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我国要建设什么样的生态文明,如何建设美丽中国和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之路。
图为教学活动现场
来自南昌航空大学马院的刘宣如教授,从习近平总书记的成长经历展开,深入浅出地讲述了他在主政宁德、福州、福建、浙江等不同历史时期关注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案例。让学生们深刻感受到习近平总书记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重视和一以贯之的坚守,也让学生们认识到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
图为教学活动现场
来自上海交通大学碳中和发展研究院的由婷老师,她用详实的数据和大量的案例,从我国“双碳”战略提出、“双碳”政策体系、“双碳”推进进程以及“双碳”共性挑战四个方面进行了讲述。通过她的讲解,学生们对我国在应对气候变化、推动绿色发展的“双碳”战略举措有了更为清晰地认识,也对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有了更深刻地理解。
张冰老师总结本次课程教学内容。建设生态文明,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建设美丽中国不仅是国家的战略部署,更是每一个公民的责任与使命。从绿色转型到系统治理,从严格法治到全球合作,每一步都离不开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为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让美丽中国成为现实,让我们的地球家园更加美好,我们每一位同学,都可以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无论是践行绿色生活方式,还是支持绿色科技创新,我们都能为保护生态环境贡献自己的力量。
图为合照
参与此次活动的学生们反响热烈,纷纷表示收获颇丰。学生们认为,这种创新的教学方式让思政课变得更加生动有趣,不仅拓宽了他们的知识视野,还增强了他们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一位学生表示:“通过专家们的讲解,我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对自己养成绿色的生活方式有了更深刻的体会,今后我会更加积极地参与到环保行动中去。”
撰稿:周自豪
摄影:张冰
审核:郑君
责编:张曼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