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共青团上海商学院委员会网站!
学校首页 设为首页 点击收藏

我校原创话剧《我带着第一套人民币进上海》专家研讨会成功召开

4月22日,上海商学院原创话剧《我带着第一套人民币进上海》专家研讨会在漕宝路校区327会议室召开。特邀资深教育和媒体专家、原上海教育电视台副台长、上海教育报刊总社党委书记张伯安,著名中共党史专家、上海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副会长、《大江南北》杂志社社长杨元华教授,著名导演、上海戏剧学院继续教育学院院长、上戏教育发展基金会秘书长社会艺术水平考级办公室主任张军,原上海教育电视台常务副台长、上海市良易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董事长、上海市欧美同学会留美分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陆生出席,校党委副书记、副院长劳晓芸,该剧导演、编剧鲁文涛,校团委副书记郭大伟、校团委相关教师和学生演员代表参加了此次线下研讨会。

图为研讨会现场

原创话剧《我带着第一套人民币进上海》是以1952-1954年在我校任教的冯国梁老先生为原型,讲述了解放初期人民币印刷的艰辛历程和上海滩上货币战争的故事。

图为四位专家现场研讨

会上,鲁文涛就剧本和创作思路作简要介绍。研讨中,四位专家肯定了该剧本深刻且富有内涵的主题,并对剧本的整体架构给予了高度评价,同时,从文本中涉及的党史、经济发展史以及主角故事脉络、专业舞美等多个方面提出建议。

图为校党委副书记、副院长劳晓芸讲话

劳晓芸作研讨总结,强调要聚焦主角,突出“人民币”和“进上海”,根据三个篇章主题思路去润色文本,体现上海商学院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应运而生,在上海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如“营改增”等重要事件,让“厚德博学 经世济民”的校训以及“商”办学基因在戏剧冲突中显映,突出商学院育人功能。

图为鲁文涛编剧介绍剧本

此次研讨会不仅是一场艺术创作的深度对话,更是一场跨越时空的精神共振。当“人民币”成为打开历史之门的钥匙,该话剧所承载的已不仅是上海商学院七十五载的办学根脉,更揭示着中国共产党解放上海时鲜为人知的“第二战场”——用经济秩序的重建击碎投机与封锁,以金融稳定的火炬照亮新生政权的曙光。那些印刻在第一套人民币上的工厂、桥梁与劳动场景,恰是共产党人“为人民执政”初心的具象铭文,在物价飞涨与银元黑市的硝烟中,铺就了人民政权立足上海的坚实路基。

撰稿:蔡圣坤、彭婷

摄影:蔡圣坤

审核:郭大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