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5日16时,2号楼130报告厅济济一堂,期待着一位特殊嘉宾的到来。这位嘉宾是被誉为“哲学王子”的王德峰教授,复旦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复旦学院副院长。
对于大多数同学来说,哲学这个概念还是有些陌生和遥远的。我们的心里都会打鼓,这位教授会以怎样的方式开展他的讲座,而关于人文学问与人生这一涵盖广阔的主题,教授又会作何解释。
讲座一开始,教授便打趣地说:“恐怕我是个最老的王子”,台下一片笑声。原来,这位教授这么风趣幽默啊。切入正题,我们学习的学问,分为三类——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humanity”,教授如是说。为什么不直接译为人文科学呢,而译为人文学问,因为这不是科学知识,而是一种智慧的获得。这便引出了本次讲座的核心内容——思想和智慧。智慧不同于智力。智力高的人不一定智慧高。智慧是领会到的生活真谛,感悟到的真理,是走向未来,创造未来的钥匙。正如慧能所言,下下人有上上智。
既然如此,那么智慧来自于什么?我们如何才能拥抱智慧。教授提到说,在《六祖坛经》 中有这么两句话“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诸佛妙理,非关文字”。这些话无疑增添了智慧的神秘性,可是细细想来,其中意味早已昭然若揭。也就是说,智慧不是我们可以单纯地通过刊印在书本上的知识来获得的,而是用心去领悟的,当然,并非指不获取知识。教授指出,要想获得智慧,必然回顾往昔经典。思想是旧的,至少可以追溯回公元前5世纪。在古代的四大民族中有着智慧的源泉,即中国的孔子、老子;古希腊的苏格拉底和柏拉图;古印度的释迦牟尼;古以色列的犹太文化。
为什么思想是旧的?现当今的时代已经太过复杂和富于技巧。而这些,顶多只是术,非智慧。唯有返本开新,用心体悟,方能接近智慧的源泉。即我们需要“为道日损,损之又损”。悟,就是无所得,是与无的默契。
中国人的智慧还得从中国文化中获得,当然,不是完全剔除其他文化。智慧的日益积累,这便成为每个人的人生课题。同时,众人追求智慧和精神建设便形成了这新30年中国的主题——树立中国价值、重建社会正义。
限于时间,教授无法再深入与我们交流下去。可是,我们显然已经能从他深入浅出的讲授中领悟和明白了些什么。
学生记者:张秋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