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文化经典 沪语沪剧进校园——表演艺术家茅善玉莅主讲沪语讲座、领衔演出沪剧《雷雨》

2015-11-12
发布者:新闻中心 时间:2015年11月12日

  上海市语委、上海市教委决定试点开展“上海地方语言文化进校园”活动,推动上海地方语言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发展,通过活动展示地方戏曲等文化魅力、丰富校园文化内涵,引导师生树立语言资源观,激发师生热爱祖国和家乡的情感。我校作为此项活动的2所试点高校之一,11日邀请著名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上海沪剧院院长茅善玉,为师生专题讲授沪语及沪剧文化,并演出话剧《雷雨》。演出现场座无虚席,2个半小时的演出没有一个人提前退场,师生对艺术家们的精彩表演多次爆发出热烈的掌声,充分展现了上商学子较高的文化修养、对艺术家们的充分尊重和崇高敬仰。

(图为茅善玉进行关于沪语及沪剧知识的人文讲座)

(图为茅善玉在为师生沪语发音正音)

  演出前,茅善玉院长为师生进行了一场有关沪语及沪剧知识的人文讲座,不仅将沪语及沪剧的发展历程娓娓道来,也同时为之后即将上演的《雷雨》做了良好的铺垫。茅善玉表示,在百纳海川的上海能说标准的普通话是必须的,但沪语作为极具特色的地方语言,也是不能被我们所遗忘的。精明睿智的上海人不能失去自己的特性,失去自己的色彩,只有不同地域的语言才能反映不同地域的文化。沪剧是在沪语和话剧的融合下产生的,具有鲜明上海地域特色的沪剧,在艺术上开放包容,既善于广采博纳,又敢于标新立异,一直和这个时代,和上海这个城市一起发展着。希望通过沪剧进校园等方式有更多的上海孩子和新上海人能够了解沪剧、喜欢沪剧、传承和创新沪剧,让沪剧在更多人的关注下更好地发展下去。讲座上,茅善玉院长还在现场通过上海话正音、解答疑问等方式与师生亲切互动,现场气氛热烈。

 

 

 

(图为《雷雨》演出照)

  晚上学校礼堂人头攒动、座无虚席,茅善玉院长携上海沪剧院为全校师生带来了精彩的沪剧演出《雷雨》。剧中“盘凤”,“幽会”,“吃药”,“撕支票”,“四凤自叹”等耳熟能详的经典唱段一一展现,剧中强化了音乐的作用,更多地挖掘人物的内心世界。同时在加强戏曲化方面和角色刻画上下了很大功夫,如“吃药”的二重唱和一些角色的唱段及第五场的五重唱的渲染,把人物思绪心态刻画得准确贴切、细致入微。演员对人物的传神刻画及现场乐器的伴奏将沪剧《雷雨》剧目逐步推向高潮。演出结束谢幕时,师生更是全场起立,对演员及演出报以阵阵掌声,部分学生更是表示通过观看沪剧《雷雨》对于上海方言与文化以及沪剧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更浓厚的兴趣,也希望通过更多的高雅艺术进校园等形式学习上海方言,了解上海习俗,传承上海文化。

  沪剧《雷雨》改编自戏剧大师曹禺先生同名话剧,在尊重曹禺先生原著精神的基础上,赋予了沪剧艺术特色的改编与创造,赋予了沪剧艺术特色的改编与创造,强化了戏剧性与音乐性、抒情性与思想性、可看性与艺术性。

(撰稿:陈龙跃 摄影:孙大鹏 汤林 审核:龚晓阳)

点击下载:
【关闭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