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陈锡喜教授讲座现场)
在讲座中,陈锡喜从马克思主义是什么、为什么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和怎样坚持马克思主义三个方面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他指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历史的选择,是“时代精神的精华”,是社会前进的“方向盘”,是文化繁荣的“推进机”,是社会转型的“稳定仪”。我们之所以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是因为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不仅没有过时,反而愈发具有生命活力,它不仅是批判当代资本主义的锐利武器,而且是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指导原则,还是认识当代世界矛盾的思想方法,更是实现人类自身解放的精神力量。当代著名哲学家德里达在《马克思的幽灵》一书中指出:不能没有马克思。没有对马克思的记忆,没有马克思的主义,也就没有将来;无论如何得有某个马克思,得有他的才华,至少得有他的某种精神。当代著名思想家哈贝马斯在《追补的革命》一书中指出:东欧剧变和苏联的变化,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的失败,失败的只是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即官僚社会主义。在21世纪,社会主义仍然有着广阔的前景。
在谈到如何坚持马克思主义时,陈锡喜教授指出:从中国所处的世界坐标、中国坐标、现实需要及个人坐标出发,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不动摇。在传承马克思主义薪火的过程中,我们应该“运用”而不是“引用”,要把问题和“主义”结合起来,从四个方面划清与错误认识的界限,即分清楚哪些是必须坚持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清楚哪些是结合新实践加以丰富发展的判断,分清楚哪些是需要突破的对马克思主义教条式的理解,分清楚哪些是附加在马克思主义名下的错误观点。
(图为陈锡喜教授讲座现场)
陈教授的讲座融思想性、理论性、学术性于一体,立意高远、视野开阔,深入浅出、幽默风趣,彰显了大家的风范和学识魅力,使我校师生受益匪浅。思政部主任陈志强主持讲座,于淑清教授等200余位师生聆听了讲座。
陈锡喜: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全国优秀教师、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优秀教师、全国高校百名“两课”优秀教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兼任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主要成员、教育部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上海高校教学名师、上海市高校优秀思想政治工作者、上海市高校十佳优秀政治理论课教师、东方讲坛特聘讲师。
(思政部 供稿)